匠心
——观《我在故宫修文物》有感
“一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这是贾岛的诗,许是读起来过于朗朗上口,以至于多年来一直念念不忘。我私自的揣度着,这一句大概是他的“推敲”。倘若还有别的诗让他这样费劲,千古之下,更该永垂不朽。
这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工匠精神,为人赞颂,为人景仰,是我看完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之后的所思所感。
唯有热爱能抵御岁月漫长。年轻的文物修复师们进入一道宫门,外面便是与故宫不相同的世界。从朝气蓬勃的大学走出来,迅速的隐藏为故宫里深藏不露的扫地僧。甘于寂寞,苦心孤诣,才让千年的中国灿烂文化,又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才让后世子孙,有幸瞻仰到古人的杰作。无论是惊艳的修复成果,还是修复文物过程中与历史、文化的交流、体验,都修炼了那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才让故宫里的文物,因为围绕着人气,而显得有意义,意味着传承和交流,让没人管、没人欣赏的瑰宝不再毫无意义,让故宫不再是一座神秘威严又遥不可及的冰冷宫殿。修复师们的精湛手艺,的对艺术的敬意,是天人、物我之间的交流和默契,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在其中,灵动又不失自然。
这是一份仿佛时间没有经过的工作。一代一代的人,看着院子里的枣树漆树无花果树慢慢长大,骑着自行车晃晃悠悠经过那些恢宏的宫殿,经过哪些落满李子的树下……五六十年的时光如云流走。唯一的遗憾大概是,文物有无穷生命,修它们的人却一代换了一代。从朝气蓬勃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温暖而谦逊,执着而内敛。他们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而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
“千丝万缕其中一系,安静是穿越的羽衣。闻到 秋光,沐浴 蝉鸣。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你已等候我多时,终于知己般相遇。忱着 白雪,听见 杨絮,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以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了沧桑,偋息在凝望的语境。今夕是何夕,当来不及传递的钟声响起 于是我们都发现了岁月的意义。”这大概是那些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文物们不能言语却心有感念对修复师们说的话吧。
匠人的作品,是用慢条斯理的生活熬出来的。每一份文物的修复,都凸显了工作者的价值,而若想这份价值绵延千年,就需要更多人的心血,而愿意花一辈子时间如此真挚,耐心地的对待前人的作品,这就是匠心。
汉三班 彭瑛洁 164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