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竞赛于1989年首办,每两年举办一届。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为宗旨,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潜力、有作为的优秀人才,充分展示了我国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积极推动了高校与社会间的交流。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著名科学家对竞赛给予了亲切关怀。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目前已形成校级、省级、全国的三级赛事,参赛同学首先参加校内及省内的作品选拔赛,优秀作品报送全国组委会。组委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审议、修改章程等竞赛重大事宜,竞赛的具体组织工作主要由承办单位在主办单位的指导下完成。
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的作品一般分为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非在职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学生(含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可申报参赛。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只限报一件作品),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3件,其中博士研究生作品不得超过1件。各类作品先经过省级选拔或联合发起高校直接报送至组委会,再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其进行预审,评选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进入终审决赛的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该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各奖励等级之间的标准是相对的。
经过不断地发展,参赛作品不仅在科学性、先进性、创造性上有所提高,而且逐步从单纯的搜狐体育转向着眼于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和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