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许三观卖血记》
作 者:[中]余华
作品体裁:长篇小说
首版时间:1984年
出版书社:南海出版社
索书号:I247.5/2105(-1)馆藏地点:文学借阅二区
推荐人:能机院机械二班谢江豪
本文将着重从写作手法去分析这部作品,包括作者对历史背景的处理、人物内心的刻画和体裁结构的选取这三个方面。小说开篇就清楚的介绍了主角许三观的身份“城里丝厂的送茧工”。指出其一,许三观是南方某地的城里人;其二,他是一个艰苦的工薪阶层。从后文许三观一路往上海去的途中经过的地方可以知道,他生活的地方是江南的一个小城镇,不同于在乡村生活的他的祖辈们。
小说从许三观20岁左右开始一直写到他的儿子们差不多30岁,亦即许三观本人50多岁快60岁为止,前后大概一共40年。经历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有这样几件:1958年的人民公社、大跃进和大炼钢铁;接下来一两年的天灾人祸导致的全国性饥荒;文化大革命;城市青年去农村上山下乡。
余华认为经过八十年代多篇短篇小说的写作,他解决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就是心理描写。用对话来推动情节,用对话来表现人物,这应该是《许三观卖血记》最突出的特点了。透过一段一段近乎独白的人物语言,作为读者的我们像是透过显微镜在看人物的内心,其直接剖白和纤毫毕现带来的阅读感受是任何直接的心理描写所无法给与的。
如作者所言,写作《许三观卖血记》的缘起是在街上看到一个走在人群中独自泪流满面的白发老者,他不知这老者为什么会有那么悲伤的哭泣,一直念念不忘。后来偶然机会忆起曾经听闻的一个血头的故事,余华想出了这样的结尾:老者因为卖血卖不出去,独自走在阳光灿烂的街上泪流满面。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人物完全是自己在说话了,并且余华认为他克服了对话的难题。可是我个人觉得《许三观卖血记》中,表面看来,人物的语言的确很符合人物身份,然而深究下去,这些语言却不像是我们所见的现实中的人说得出来的,而是游离于我们所见的现实、栖身于余华认为的“真正的现实”的非常纯真的人才说的出来的。换句话说,余华给我们描绘的并不是评论认为的现实,而是不会实现的“真正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