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夕阳弥漫着天际,低矮的空中漂浮着一只摇摇欲坠的风筝。夕阳美景,映照红霞,实属美景,却在那一只风筝的映衬下显得那样悲凉。
《追风筝的人》是我看的最快的一本书,一个人花了两小时静静地看完,看完之后内心说不出的压抑,为哈桑的付出,为阿米尔的自责,为那命运的不公,更为那宗教等级的冰冷。
看完实体书,我立刻去搜了相关的电影,同样以夕阳风筝的映衬展开了这个发生在阿富汗的故事。时隔两年,其他好像都被我选择性忘记,但哈桑的形象一直都在我的脑海里。
“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句话展现了哈桑对友谊的无限付出。第一次说出这句话是在斗风筝比赛的时候,哈桑为了阿米尔追逐那只蓝色风筝前所说,然而下一瞬间在那阴暗的小巷,冰雪覆盖之地,他眼中的好朋友却将这句话狠狠地甩在了身后,哈桑在这里被拖入阴暗的世界,阿米尔从此也失去了他的灵魂,这是多么的讽刺。尽管如此,哈桑还是用他的行动践行了他的承诺。他从未拒绝过阿米尔的任何要求,即使被发现、被责骂他也毫无怨言。直到最后,阿米尔设计陷害了他,他也还是坚定的维护着他的“好朋友”,默默的承受着一切。面对拉辛汗的请求,他更是义不容辞的来到旧家,坚守着,直至失去性命。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会骗你。”
“如果我要求你吃呢?”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样做,阿米尔少爷?”
其实面对这样身份的差异和日常的相处,哈桑不可能感受不到少爷对他的嘲讽和嫉妒,但他却是默默地承受着,理所应当的接受着命运的不公平。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一出生他们之间的差距就那里。他用单纯而卑微的心,默默地守护着他仰望的阿米尔少爷。他知道他所有的优点和缺点,读懂他所有的懦弱和勇敢,了解他生活所有的细节和习惯。他就像他的影子一样忠诚地跟他一起生活着,既满足又安然。
而对于阿米尔,我的内心不是没有埋怨的:怨他没有将哈桑从那阴暗的小巷解救出来,怨他没有真正从内心将哈桑当做朋友,怨他对哈桑那若有若无的嘲讽。但仔细一想,他也只是一个孩子啊。年幼的我们对于父爱的渴望是那么的急切,而哈桑却能“轻而易举”的获得父亲的偏爱,他的内心是嫉妒的。由于宗教和地位的差距,他对哈桑的态度又是矛盾。在这样复杂的心境之下,即使没有“阿瑟夫”事件,他与哈桑之间的矛盾也终究会爆发的,然而,毕竟是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共同长大的伙伴遭人强暴,他内心的害怕无可厚非。因为自己的怯懦,最终他默默地离开了。当我们指责他的无情之时,他却遭受了长达十几年的谴责与愧疚,无处诉说。我相信,无数个孤独的夜晚他都会被那双无助的眼睛所惊醒,内心所受的折磨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当他选择回到巴基斯坦时,拉辛汗的那句“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机会”将他封存时间年的不堪再次挖掘出来,而这一刻的内心开始膨胀,直奔那不远处的出口。
我想当他奔赴基地之时,他的内心是无惧的,甚至是激动的。当他成功的解救出索拉博,带着他用哈桑的绝技为他获得绿色风筝的时候,说出他心藏已久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时,他才真正无愧于那个永远忠诚于他却被他狠狠伤害了的哈桑了。
整篇文章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展开了一场背叛与救赎故事。阿米尔因为自己的怯懦将自己和哈桑推向了深渊,时隔几十年,终于通过对索拉博的解救得到了救赎;一直被阿米尔视若偶像的父亲同自己最亲近的兄弟之妻苟合,用他的默默关注弥补着阿里与哈桑;美丽的索拉雅年少时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叛逆,但她却甘愿冒着退婚的危险说出了内心的秘密。
每个人都曾犯错,从小到大,内心或多或少有一些难以启齿的秘密。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怕的是永远沉浸于错误之中无法自拔,难以抽离,将自己越束越紧。当风筝线成了束缚,遨游天际永远只能是奢望。犯错之后知错能改,勇于正视,才能真正获得灵魂的救赎,才能真正放飞你内心的风筝。
12级中文系 毛愿